• 文章标题
  • 文章摘要
  • 文章内容
  • 全文搜索

【融创教研】循例解方,思练并重——新教师汇报课第二期(数学组)

浏览数量:3     作者:南京市栖霞区(海门)实验初级中学尧化校区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25-10-21      来源:本站


1.刘玉婷

1015日,数学组刘玉婷老师在七(1)班开设了一堂《整式》的汇报课。首先刘老师通过“用代数式表示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”“列车行驶路程计算”“圆柱的底面积与体积”等实际问题创设情境,引导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的共同特征,自然导入新课,有效激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好奇与兴趣。在“单项式”教学环节中,教师通过归纳定义、讲解典型例题,系统阐释了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等核心概念,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要点。进入“多项式”部分,刘老师借助“长方形与环形地块铺设草坪”的实例,引导学生分析相关代数式的结构特征,逐步归纳出多项式的定义、项与次数等概念,并结合例题加以巩固,促进学生深入理解,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整式知识体系。

备课组长姬宏悦评课

本节“单项式与多项式”新授课,教学目标明确,重点突出,注重学生参与与难点突破,具体体现如下:

1)概念引入贴合学情。刘老师以“校园花坛面积计算”“文具采购总价”等生活实例为切入点,将抽象的“单项式系数、次数”“多项式项数”转化为可感知的数量关系,有效降低了概念理解难度,符合初一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。

2)重难点突破讲求策略。针对“多项式次数判断易混淆”的学情难点,教师设计了“找最高次项—标对应次数—定多项式次数”的三步判断法,并辅以相应练习,实现及时反馈,强化了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掌握。

3)学生参与具有深度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包含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实际问题,并相互解答,既检验了对概念的理解程度,也锻炼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。

课堂互动氛围活跃,学生主动提问频率显著高于常规课堂。整节课节奏流畅,设计见匠心,期待刘老师今后继续打造出更多精彩课堂!

2.刘冰

刘冰老师在八(2)班开设了一节《立方根》汇报课。刘老师以“已知正方体容积求棱长”的实际问题导入,引导学生类比“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”的已有经验,自然迁移到开立方运算的学习中,有效搭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。随后,她进一步类比平方根的学习路径,组织学生通过观察、猜想与归纳,逐步得出立方根的准确定义,使学生完整经历了“类比—猜想—定义”的数学探究历程,深化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。

在明确概念后,刘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具体运算练习,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开立方的意义,并鼓励自主探索立方根的基本性质。课程最后,通过系统对比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,多角度辨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,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概念体系的整体把握。

备课组长余珊评课

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,设计凸显巧思。以学生熟悉的“包装盒”情境导入,迅速激发学习兴趣,自然引出课题;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推进教学,辅以清晰的板书和及时的课堂小结,为学生开展对比学习搭建了有效支架。值得关注的是,本课在学情把握方面尚有提升空间。尽管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展开探究,但由于学生对平方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,导致课堂参与未完全达到预期。若能在课前安排平方根相关内容的复习,再推进对比学习,将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衔接,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。

3.王菁

王菁老师开设了一堂《立方根》汇报课。王老师以“已知正方体体积,反求棱长”的现实问题导入,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挑战,迅速激发了学生对“乘方逆运算”的探究兴趣。随后,她引导学生类比平方根的定义,自主构建立方根的概念与数学符号表达。课堂上,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层层展开,学生通过填图观察、对比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,逐步发现“负数也有立方根”及“任何数都有唯一立方根”的数学规律。在练习环节中,学生通过求解具体数的立方根归纳其性质,并借助一组填空任务,从六个式子的结果中总结出三个关于立方根的核心恒等式。课程最后,王老师通过小结布置课后任务,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,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思维能力的升华。

教研组长胡燕评课

王菁老师的《立方根》汇报课设计精巧、逻辑清晰,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。课堂以“正方体体积求棱长”的实际问题切入,自然衔接数学与现实,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;随后引导学生类比平方根自主建构立方根概念与符号,尊重学生主体地位,培养自主探究能力。

周刚校长:

七年级刘老师的课,帮助学生搭建“代数式—单项式—多项式”的层级化知识谱系,很好的系统建构思维。建议“数”与“数字”要清晰界定,注重数学学科的严谨性。八年级两节课,注重新旧知识的深度融合。可引导学生在互逆运算中善用类比方法,深化对立方根的理解,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。

王为峰老师点评:

这三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,以“概念为基、系统为脉、思想为魂”,精准践行了数学教学的核心要义,让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实现深度融合。三位老师的课都有新的突破。

图片6.png

图片7.png



Copyright @ 2019 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 版权所有  苏ICP备15004044号
技术支持: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